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你能做出几题?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把高考比作科举考试,高考录取就成了“金榜题名”,考试分数最高的,被冠以状元之名,大到一个省,小到一个班,层出不穷的各种状元,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还没弄清楚科举和高考的区别,就做出这样的类比,实在太过于草率了。
科举考试,那是为了开科取仕。说人话就是为国家选拔干部。再直白一点,就是通过考试确定每个人的能力,授予不同的官职,或者作为官员后备人才培养。应该和公务员考试的“国考”类似。抛开科举的弊端不说,就单纯的从这个功能来看,现在高考显然是不具备的。以前说“高中状元”,那可是“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
一说到科举考试,有些人总会带着鄙夷的目光,不就是八股取士,不就是四书五经么,不就是死读书,读死书么。那纯粹是你CCTV电视剧看多了或者历史课上饱了。
送你一份清朝考试卷,写篇八股文出来,再说大话
如果你觉得上面考试卷的级别还不够,那就再送你一个重磅大礼:
【1905年】千年科举历史上
最后一次科考真题(密)
你敢不敢试着回答下?或者读懂题目意思?
第一场:史论5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
喜闻乐见的传统科目登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看完题目,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和小编一样,默默的拿出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瞬间感觉自己的语文白学了,所有字都认识,排列组合以后,完全懵逼。别说现在高考卷了,即使是公务员考试《申论》也貌似到不了这个段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析分析这场考试。
首先看看史论第一题,借助强大的度娘,可知第一题说了啥:周朝和唐朝是中央权力小,而地方、诸侯权力过重;秦朝和曹魏是中央政府权力过大,地方权力过小请比较下两者各有哪些可取之处?转换成白话文就是,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应该怎么和谐相处,两个字概括:“藩镇”。
第一题如果语言功底好一些,起码还能知道啥意思?第二题,直接给你一个典故“五饵三表”,you say what?
五饵三表,这是贾谊给汉文帝的抵御匈奴的建议,三表是说爱人之状、之技、之道,也就是落后的会羡慕代表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五饵就是给它们好处,让他们自己“向化”。
说人话就是给匈奴点儿先进的东东和实惠,希望他们转变成“文明人”了,就不侵略你了。
秦穆公征服西戎,虽然用点送器物之类小手段,但是主要还是靠实力。中行说跟单于说不要喜欢丝绸衣服,那不适合游牧,说明中行说也没把这套当真正威胁,只是说不要耽误一时,这个终究不是决定性的。(被中行说打败了,原来是个人名,被强行派遣到匈奴,结果此人怨愤,投靠匈奴,为匈奴出谋画策。)说了这么多,就是想问问考生们怎么看待“平戎”。
第三题稍微好理解一些,只要知道申商是谁就可以了。申是辅助韩昭侯改革的申不害,鞅是为秦国变法图强的商君公孙鞅,都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讲究严苛的刑罚治国。要紧执行者心狠手辣,不惜歹毒残忍的手段。
蜀国实力不济而任务艰巨,诸葛亮知道这么干的坏处,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王安石想集中中央力量削弱地方,用的是商鞅之实,但是当时反对派实力非常强大,政治斗争激烈,不敢明说。 其实无非就是问你,你是怎么理解“变法”的!
第四题需要放到当时的大历史环境下看。1904年,正是清政府“立宪”热议的时候,这个实际是问君权授权于宰相的。唐德宗之后,宰相奏事只能金吾密奏,裴度为了谋划打击强大的割据藩镇,请私第见客。这里是问考生怎么看待立宪的。
史论的最后一题,也是反映了当时清政府面临的问题,列强环伺,如果远交近攻的话,会不会引狼入室?尤其是对付日本,要不要结交俄国?题干中说的意思是金、元的兴起,已经牵扯了辽、金大部分精力,宋为了图瓜分土地,才跟更强大的联合,去侵略较弱的。不能因为急于消除眼前的小患,养成长久的更严重的大患,就是问问考生们“以夷制夷”可取么?
总结一下第一场科举考试,非常注重以史为鉴,考察考生以史论今的分析能力,通过历史的兴替来明白当世的治道之术。不等不佩服当时考官的智商,高,实在是高。
考完第一场,不知道你还有没有信心,继续参加第二场的考试呢?来个人把黑板擦一下,我们继续分析。
第一题虽然题目很长,但题目很好理解。总结一下,就是开学堂有三个任务: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问哪个最急迫?是不是感觉很像我们现在政治考的论述题。
第二题说的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是保全土地的名义而收取利益,请列举近百年来上面说的实例,这是一个列举题。回答这道题,必须要有充足的只是储备,真是难为当时“读四书五经的学子们”了。
第三题的意思是:“日本开始变法的时候任用了很多外国人帮助政府实施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而埃及在19世纪的改革也任用许多外国人。但是却丧失了经济权和司法权等国家主权,国家也并没有富强起来,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非得有国际视野和对当时各国改革情况的深入了解不可。
第四题,题干讲的是农业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在世界上领先了数千年,以《周礼》为代表的诸子著作,都有对农业的描述。到这里考官话题一转,说到现在(这里是指1904年)西方国家也在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著作,更多的提及的是土地、资本、劳动力,现在将农业单独累出来作为一门学科。请试着陈述一下农业教学的方法。
第二场最后一题,意思是”美国禁止华人劳工法,禁止华人移民已经颁布十年了,美国政府将决定是否废除或者延期。请你引用国际法知识,来驳斥美国的这个法律,保护我国在美侨民们的利益。 这道题也是很厉害的,不仅考察的是考生的国际法知识,更重要的是考察考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一下第二场考试,不难看出,这是要把考生逼死的状态啊。不仅要求具有国际视野,而要求学生要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场考试,就是大家一直诟病的八股文,四书五经,这里小编就简单翻译一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大学》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中庸》
是说君子同流而不合污,不随波逐流,为人处世,更要始终有自己坚持的正确的原则,鉴别天下之是非,灼然如黑白之不可乱
(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盖取诸《噬嗑》)。——《周易》
(以中午作为集市的时间,)招致天下民众,聚集天下货物,相互交易后回家,各自获得所需要的物品(,这大概取象于《噬嗑》卦)。